麻省理工學院的化學家研發了一個小型傳感器,可以告知消費者冰箱里的肉是否能安全食用。研究小組認為這款利用碳納米管制成的廉價裝置可以減少食物的浪費。
這個傳感器的靈感來自用化學發方法改變碳納米管。當某種氣體存在時,碳納米管攜帶電流的能力會受到抑制。碳納米管是用含金屬的化合物進行改良,也稱之為金屬卟啉化,這種情況下一個單獨的鈷原子會綁定在許多含氮環上。
這種化合物在綁定生物胺一類的混合物上是有效的,例如尸胺和腐胺,都是來自肉質的腐爛。當有這些氣體存在時,碳納米管中的電阻增加,這種反應很容易被測量到,進而為用戶提供反饋。
傳感器已經在豬肉、牛肉、雞肉、鮭魚和鱈魚上進行了測試,成功的檢測出樣品在未冷凍時發生的腐敗。
傳感器既廉價又容易制造,它用電少,無需經驗即可操作。因此,研究小組認為,該設備可以放入肉制品的包裝內,這樣能比標準生產日期提供一個更加準確安全的信息。
這已不是碳納米管能檢測出新鮮產品的第一案例了。在2012年,麻省理工學院就開發了一種類似的傳感器,使用的是相同的理念,能檢測出能催熟水果的乙烯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