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照射在眼球后部的視網膜上是視覺過程重要的第一步。但當感光的視網膜退化,如發生在黃斑變性,視網膜不再具有感光性,人們就失去了部分或全部視力。如果視網膜在一些光電植入方法的幫助下重新具有感光性,那么視力就可以恢復。
碳納米管和納米棒的組合是用來創建一個光敏膜,替代視網膜上受損的感光細胞。納米棒和納米管界面的電荷分離引發神經元的反應,這個信號能被大腦解釋。
然而,人工視網膜技術的發展仍然面臨許多挑戰:植入物應具有長期的感光性,應該具有高空間分辨率,不應該包含電線,植入的材料應該具有生物相容性和機械靈活性。候選的材料包括導電聚合物材料和量子點膜技術,它們各有優缺點。
恢復感光性的另一種方法是光遺傳學,將光敏蛋白質(細菌視蛋白)引入到視網膜的神經元上。但是,這種方法仍然需要一個電極來協助刺激這些神經元的感光性。
發表在《納米快報》上的一篇新論文中,來自特拉維夫大學、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和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包含在碳納米管和納米棒中的薄膜對無線視網膜光刺激特別有效。
“我們的工作最重要的意義是演示這種新材料(量子棒結合碳納米管)如何產生一個新的適合系統有效地刺激視網膜神經系統。”論文合著者特拉維夫大學教授Hanein說。
研究者發現,當薄膜附著在雞視網膜上,經過14天的發展,視網膜產生了光生電流。這是一個可以被大腦解釋的神經信號。
在新的薄膜結構上,納米棒穿插在整個三維多孔碳納米管的基底,以及保證薄膜在一個柔性的基底上進行植入。研究人員解釋說,新薄膜的三維結構光吸收率高、與神經元結合性強、有效的電荷轉移等幾個。而其他的人工視網膜材料,如硅,是剛性的,不透明的,并且需要一個外部電源,新材料則沒有這些問題。
因為這些優勢,新的薄膜在人工視網膜應用方面前景廣闊。研究人員還認為,薄膜可以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得到更多的改進。
“目前,我們正在研究新的活體植入,觀察長期植入效果,”Hanein說。“我們將與視網膜外科醫生聯手,開發與目前傳統的外科手術兼容的植入和測試程序,以便在今后進行人體試驗。”